人機交互對人工智能至關重要 人類可能會成為瓶頸
原標題:人機交互對人工智能至關重要 人類可能會成為瓶頸
中國經濟導報記者?|?王曉濤
繼7月4日首次出艙檢驗航天員與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后,8月20日,中國空間站航天員在機械臂的輔助下成功實現太空出艙和相關工作。這兩次出艙作業,使得被稱為“中國擎天巨臂”的空間站機械臂走進了大眾的視野,它是目前我國智能程度最高、技術難度最大、系統最復雜的空間智能制造系統。中國航天科技(8.850, -0.06, -0.67%)集團研究員胡成威表示,航天員在空間站機械臂的支持下完成出艙任務,這一過程比較好地詮釋了空間領域人機交互的全流程。
事實上,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《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》就多次提到了“人機交互”。例如:為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關鍵共性技術體系,提出研發部署“要以算法為核心,以數據和硬件為基礎,以提升感知識別、知識計算、認知推理、運動執行、人機交互能力為重點,形成開放兼容、穩定成熟的技術體系”。為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經濟,提出要“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人工智能產業,促進人工智能與各產業領域深度融合,形成數據驅動、人機協同、跨界融合、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形態”,并提出在探索智慧醫院建設時,要開發人機協同的手術機器人(10.500, 0.02, 0.19%)等。
未來的人機交互會是什么樣?主要挑戰又可能會是什么?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涌天認為,今后的人機共存、共生或者共融,可能隨著人工智能而進一步發展,所以在今后的人機共生或交互的過程中,人類可能會成為雙方之間的瓶頸,而不是機器?!半S著高性能計算、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,今后人的反應速度、知識的寬度和廣度都沒有辦法和機器人相比,人倒成了人機交互的一個瓶頸?!彼栽鰪姮F實為例解釋道,增強現實就是幫助人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,或者更好地與今后的智能機器人進行交互,增強現實可能是今后終極的人機交互界面或者人機交互手段,這是今后重要的發展趨勢。
機器與人真正協同共融的基礎是對人的理解。清華大學教授史元春指出,將人的行為意圖轉化為機器可理解的數據,這背后需要算法的支撐,但目前來看仍舊較為困難,因為“人類對自己的理解仍是最少的”。在她看來,人機共融中對人的行為意圖的理解和建模,可能比機器完成任務本身更加困難。
現實中,人們對人機交互寄予厚望。專注于腦機接口方向的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周宗潭認為,腦機接口本身是一個典型的人機共融方向?!叭藱C共融一定程度上就是腦和機的共融,腦機接口是實現人機共融的方式?!彼硎?,腦機接口發展多年,現在已經跨入了非切入的腦機接口,響應時間不能超過1秒鐘,大家覺得1秒鐘好像不算快,但對腦機接口來說卻是一個很大的突破。
據了解,有了醫療手術機器人,醫生就可以通過操作機器的方式進行手術。與美國電影《阿凡達》類似,能夠把機器人的視覺傳遞到后面,人在后面可以操縱前面機器人的行為和動作。胡成威表示,要真正實現人機共融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按照我國的規劃,2030年才能夠實現地面機器人自主智能的控制,而空間技術還要滯后幾年。
人機共融發展可能面臨的瓶頸是什么?未來十年人機共融是以人為主還是以機器為主呢?周宗潭表示,人工智能現在發展得很快,但客觀來講,人工智能和人之間存在互補性和合作的可能性?!艾F在的人工智能雖然可以解決很復雜的問題,甚至能力比人強很多,但總體上不能真正理解問題,這可能涉及到復雜的計算?!彼忉屨f,現在的人工智能、人機共融能夠解決各種復雜的問題,但卻不能真正理解問題,如果不能理解問題,顯然不可能從更高層面上解決問題。需要強調的是,機器處理問題的能力特別強,但通常只能做單一的工作,如AlphaGo精通下棋,卻無法理解人類的感情。在通用性和專用性方面,人和機器各有各的特點。
展望未來,胡成威希望在空間領域真正實現人機共融,他說:“人和機之間是輔助、協同、替代、擴展的關系,目前輔助和協同已經實現,希望朝著擴展和替代方向進一步發展?!?/p>
下一篇:微信視頻號內測“推廣”小程序